咨询
Q

单选题,根据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意思表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要约邀请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B.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以明示的方式作出 C.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发布时生效 D.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作出时生效 【答案】C 【解析】(1)选项A:涉及的是第4章的考点;“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而非意思表示)。(2)选项B: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可以明示的方式作出,在法律有规定、当事人有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也可以默示。(3)选项D: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自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问题:解析中,为什么说要约邀请是表示,但不是意思表示,而老师说是意思表示

2024-06-12 23:37
答疑老师

齐红老师

职称:注册会计师;财税讲师

免费咨询老师(3分钟内极速解答)
2024-06-12 23:52

您好,要约邀请虽然也是一种表示,但它不是意思表示,主要原因如下: 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而要约邀请只是邀请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它本身并不包含明确的、足以产生合同成立等法律效果的意思。 要约邀请只是对交易的一种引诱、宣示或告知,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等,其目的往往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具体的要约来进一步洽谈。它缺少构成意思表示的核心要素,即对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性表达和希望受其约束的意图。 简单来说,要约邀请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引导,而不是像意思表示那样直接产生明确的法律后果。 要约和要约邀请主要有以下区别: 要约: 1. 目的是与对方订立合同,具有明确的订约意图。 2. 内容具体确定,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 3. 一旦对方承诺,合同即成立。 4. 对要约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要约邀请: 1. 主要是吸引对方提出要约,只是一种邀请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2. 内容通常不十分明确和具体,往往缺少关键的合同条款。 3. 对方作出回应后,一般还需进一步协商才能成立合同。 4. 对发出人通常没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 常见的要约邀请如商业广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等,而要约则如具体的报价、购买或销售的提议等。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咨询
相关问题讨论
您好,要约邀请虽然也是一种表示,但它不是意思表示,主要原因如下: 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而要约邀请只是邀请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它本身并不包含明确的、足以产生合同成立等法律效果的意思。 要约邀请只是对交易的一种引诱、宣示或告知,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等,其目的往往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具体的要约来进一步洽谈。它缺少构成意思表示的核心要素,即对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性表达和希望受其约束的意图。 简单来说,要约邀请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引导,而不是像意思表示那样直接产生明确的法律后果。 要约和要约邀请主要有以下区别: 要约: 1. 目的是与对方订立合同,具有明确的订约意图。 2. 内容具体确定,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 3. 一旦对方承诺,合同即成立。 4. 对要约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要约邀请: 1. 主要是吸引对方提出要约,只是一种邀请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2. 内容通常不十分明确和具体,往往缺少关键的合同条款。 3. 对方作出回应后,一般还需进一步协商才能成立合同。 4. 对发出人通常没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 常见的要约邀请如商业广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等,而要约则如具体的报价、购买或销售的提议等。
2024-06-12
同学您好,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变成了一个新的要约,要约人未做承诺,就不是有效承诺。 有效承诺的要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是在有效时间内作出。 3、承诺必须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
2023-11-03
亲,你好,你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
2023-11-03
要物行为,又称“要式行为”、“实践行为”。指非依当事人意思表示即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要物行为与诺成行为的区别在于:诺成行为仅依当事人意思表示即发生法律效力;而要物行为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还需要其他条件(如交付标的物、完成登记等)成就,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如定金合同、保管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均为实践合同(要物合同)。 诺成合同又称不要物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大多数合同都属于诺成合同,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等。 总之,要物行为与诺成行为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条件才能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
2023-10-24
正确答案是B.定金合同属于非要物法律行为。 《民法典》第13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可见,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要素。该法第140条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据此,沉默行为亦可产生意思表示之效果。《民法典》第142条第1款规定:“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据此,该法对沉默行为的效力采取了有条件地承认规则。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023-11-06
相关问题
相关资讯

热门问答 更多>

领取会员

亲爱的学员你好,微信扫码加老师领取会员账号,免费学习课程及提问!

微信扫码加老师开通会员

在线提问累计解决68456个问题

齐红老师 | 官方答疑老师

职称:注册会计师,税务师

亲爱的学员你好,我是来自快账的齐红老师,很高兴为你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您的问题已提交成功,老师正在解答~

微信扫描下方的小程序码,可方便地进行更多提问!

会计问小程序

该手机号码已注册,可微信扫描下方的小程序进行提问
会计问小程序
会计问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