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销或技术服务都行,主要看合同约定。建议备注“技术服务费”,清晰明了。
1.请问信息科技公司的系统集成项目和建筑业的项目用的科目是一样的么,前者的成本入哪个科目呢?请老师给准确答案。 我们是前者,我现在这个项目分别包给不同公司做的,都是材料和安装服务技术服务等一起的, 2.防雷这块开的是防雷技术服务发票 3.装修这块的是开的建筑装修服务发票 我收到这两张发票怎么做账呢? 4.另外还有一块是我们自己采购的材料,找工人安装的,给我们开安装费可以么?这块又该怎么入账呢? 感谢老师
公司收到一张个人开的技术服务费发票,总金额6万元,但是这个6万元不是开票人一个人的费用,是联合了他公司好几个人的费用,就是他们公司不给报销的一些费用,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开了6万发票,请问这样怎么入账?发票备注栏没有写让我们代扣个税,这样让他们自行申报可不可以?
老师,请问一下,我们公司是软件企业,经营范围既开发软件,也销售软件,也提供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目前是只提供了技术服务和软件服务,但是目前没开发和销售过软件!现在取得了技术服务收入和软件服务收入,那给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人员的工资可以做成劳务成本,再转主营业务成本吗?这种情况成本的账务处理该怎么处理呢?谢谢老师
5月刚注册公司a科技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是给其他公司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研发服务等,5.24收到100%控股公司b一笔8万收入.双方签约了技术研发合同,八万不计入实收资本,计入收入,6.1号a给b税务代开了8万的研发服务专票, 1.怎么做收入的账务处理呢? 2.月末结转成本的账务处理怎么做呢?除了几个研发人员工资没有其他成本了。 3.月末计提工资薪金的账务处理怎么做呢 4.B给A打款,A给B开专票,研发服务费,税务局代开专票,a是小规模企业,b是一般人,那增值税专用发票上面的税点是6%还是1%呢? 5.这个不涉及研发支出相关会计分录操作吧?
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21年12月发生下列业务:(1)为我国境内乙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服务以及相关培训,取得产品设计服务收入30万元,培训收入10万元,均为含增值税收入;发生业务支出7.2万元(2)为我国境内丙企业提供信息系统增值服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金额为120万元。(3)向我国境内丁企业转让一项专利取得技术转让收入240万元,同时取得技术咨询收入60万元,已履行相关备案手续:另转让与专利技术配套使用的设备一台并取得后期维护的技术服务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别注明设备金额50万元,技术服务费20万元。(4)购进电脑及办公用品。取得一般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金额为100万元;支付运费,取得一般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金额1万元。已知:本月取得相关票据均符合税法规定并按规定认证抵扣进项税额;技术转让的价款与提供技术咨询的价款在同一张发票上开具;该公司不适用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业务(1)(2)应计算销项税额()万元。A.8.37B.8.49
老师,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进项49863,销项46320,月末怎么结转哈,不用交税
老师,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进项免税发票99200,可以抵扣9个点,能我的入账成本是多少,还是99200吗?
老师,这道题得第二问,我再计算的时候用了最笨的办法,就是把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计算出来的,结果计算结果和答案不一致,这样考试的话算不算对呢?
老师,这道题中我再计算每股股利的时候,我把发给员工的80万股按照市价也算进去了,导致结果错误,我想问的是计算每股股利得时候应该是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和除以在外发行得普通股股数对吧?我记得我原来做过类似的题,每股股利应该是股利总额除以股数
请问3月刚成立得公司,没有业务。第二季和第一季度报的财务报表一致。但是申报完之后才发现4月份有汇款三笔账没入账,这种情况和这次申报有影响嘛?
你好老师小规模纳税人这季度的利润总额是40893.23应该交多少所得税
请问老师:简易计税方法下,销售货物的时候无需结转成本吗?如图这样的无需结转成本?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为长投权益法。是不是要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调到公允价后再转入长投? 20.1.1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为200 20.12.31公允为210 21.12.31公允为220,这时候转入长投权益法。 20.1.1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200 贷:银行存款 200 20.12.31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1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0 21.12.31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1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0 借:长投—成本 220 贷:其他权益工具—成本 200 —公允价值变动20 借:其他综合收益20 贷:盈余公积2 未分配利润18
老师,工会经费需要计提吗?分录怎么写
支付宝支付的服务费入什么费用
没签合同老师
没签合同,费用报销或支付时,最好有书面证明或双方口头协议确认。这样能减少争议,保护双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