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资本性投入与收益性补助的会计处理界限
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中,收益法和资本法的处理方式区分如下:
1、收益法:
定义:收益法是指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计入当期收益,而非抵减相关资产或费用。
处理方式:与收益相关的补助:若补助用于补偿未来费用,需先计入递延收益,待费用发生时再计入营业外收入;若补助用于补偿已发生的费用,则直接入账。日常活动补助:对于日常活动中按定额获取的补助,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营业外收入”。非日常活动补助:对于不确定或非日常活动的补助,按实际金额入账。递延收益的分摊,通过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来实现。
2、资本法:
定义:资本法在处理政府补助时,更倾向于将补助与资产相关,随资产的使用逐渐摊销计入收益。
处理方式: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如购建长期资产时获得的政府补助,需遵循正常的资产购建流程,递延收益在资产使用期间平均分摊。当资产处置时,递延收益余额计入当期收益。非货币性资产补助:需先确认资产和递延收益,然后按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分摊。
资本性支出是什么?
资本性支出是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给予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部分支出,支出的资本化首先应当将支出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类科目。资本性支出不同于成本性支出,前者由各受益年度的营业收入分摊负担,后者全部由当年营业收入补偿。
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和正确计算各年损益。成本性支出是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而特定的、必需的支出项目,包括有关部门办理证照的工本费支出。
政府资本性投入与收益性补助的会计处理界限是什么?综合以上内容所述,小编老师相信学员们通过上文对权益法和资本法之间差异之处的学习,相信在会计处理上针对资本性投入和权益性补助的处理界限应该都是可以处理的。对于企业来说,收到政府拨发的各种账款,在会计处理上往往都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根据账款的具体性质来入账的,在本网站上与之相关的财务课程知识还有很多,也欢迎你们来这里免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