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总,关于明天外聘人员来补制造业账目、后续改税务行业的事,我还是想书面跟您明确下具体风险,也方便您更全面判断: 数据造假风险:补的制造业账目与公司实际贸易业务不符,属于虚假财务数据。统计局检查时若发现账实不符,可能会被认定为 “统计造假”,公司会被列入失信名单,还可能面临罚款,后续再想申请政策扶持、银行贷款都会受影响。 税务稽查风险:税务系统改行业后,税务部门会按制造业企业监管,核查生产经营凭证(如生产设备、原材料采购、生产工时记录等)。补的账目没有真实业务支撑,一旦被稽查,会认定为 “偷税漏税”,不仅要补缴税款、滞纳金,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责任追溯风险:作为公司财务,我需按真实业务记账。若参与虚假账目处理,后续出现问题,我个人也会被税务、统计部门追责,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更关键的是,您作为公司负责人,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风险会直接关联到您个人和公司的长远发展。 我知道您想让公司入规上企业,但通过补假账的方式风险实在太大,后续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难解决的麻烦。如果需要,我可以帮您整理一份合规入规上企业的路径建议,比如结合公司实际考虑逐步拓展制造业业务,用真实业务满足入规条件,您看是否需要?
我们公司是旅游行业的,就是以充值的方式充在一个平台,然后那个平台我们订机票,他会给我们开票,开的是预付款充值。现在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好多票都退了。然后我们就想要从这个充值卡里面把钱给取出来。但之前那个充值系统那部分钱的票他已经开给我们了。已经入账了。然后呢我想说要退钱的话,想让他们给我们开红票吧,这样就冲掉,但是他们说不能开红票。想让我们这边退多少钱给他开多少的票过去。老师你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行不行?就比方说我们现在要需要他在账户上退了50万。那么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开一张50万的发票给他
我们公司是旅游行业的,就是以充值的方式充在一个平台,然后那个平台我们订机票,他会给我们开票,开的是预付款充值。现在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好多票都退了。然后我们就想要从这个充值卡里面把钱给取出来。但之前那个充值系统那部分钱的票他已经开给我们了。已经入账了。然后呢我想说要退钱的话,想让他们给我们开红票吧,这样就冲掉,但是他们说不能开红票。想让我们这边退多少钱给他开多少的票过去。老师你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行不行?就比方说我们现在要需要他在账户上退了50万。那么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开一张50万的发票给他
您好!老师麻烦问一下我们公司老板把素偶有的车辆固定资产都是挂在其他公司的、这个一年多说有车辆的费用入账在我们公司的、我一直给挂名法人说把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一下两家公司签订车辆租赁合同说有的车辆费用就不会税前调增了、挂名法人的一起是把这个公司从他名下转走、但是现在没有人愿意接受变更、所有的车子要买车辆保险了、人事部提交钉钉付款流程在我这里需要签字、我们公司存在的风险我已经给老板和总经理提了好多次他们不愿意做出改变我很难做事情、老师这个保险买了是入账是不合规我怎么办
老师,现在有一供应商业务员找我们付款,我查了他们公司的送货账务记录,最开始是以送货单公司名做入库,后来又改为另一家公司名,但附件还是以前那就公司的送货单。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业务员说原来那家公司只有他和老板两个人,意见不和分开了,公司也注销了,然后注销前的业务是谁负责的谁就去找相关公司要账,与另外一个人无关,现在这个业务员要求付款给他或者他的公司,过来我们公司大吵,请问他需要提供什么我们才能把这笔款付给他,且没有风险?
老师,有些国企也是账务作假的啊?我刚来这家公司,之前会计跟我交接说是什么十四局的让我们多开发票给她们,然后打款过来我们,我们取出来还给她们,因为我们这样没有成本票,企业所得税很高,之前财务为了控制税,暂估了很多的业务费在里面,现在都一直挂着67万在贷方,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企业之前老板都是业务往来的,说是国企也要挣钱,只是把手续补充完整的,那这个暂估贷方67万交接给我,我也办不了啊?我不可能后期去哪里给她找67万的发票冲掉暂估吧?那就一直挂在上面?
公司购买二手车需要计提折旧吗,最低折旧年限是多少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这三个扣除标准的工资薪金总额,那工资薪金总额是实发工资数还是应发工资数呢?
老师,我申报企业所得税的时候,上面提示已发放的工资薪金大于个税申报系统里工资但是我发放实际工资才200多万,申报工资提示300多万,根本没有大于,这种是什么情况,可以直接不管,申报吗
请问这个差额我应该在哪里查呢
老师,请问我们收到对方打款过来15万,备注是房租,不过没有开票,请问要不要申报印花税?
哪位大神老师在,帮我解答一个问题可以吗? 我查了明细账,其他应付款不平,这个原因是帮别人交社保4月份增员的,银行从4月扣了3和4两个月社保费,4月份我就记账做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1949.08 贷:银行存款1949.08 我5月份发工资就把1949.08元扣掉了,5月至9月我都做了同样一笔分录,现在就是相差989.32元不平账,请问一下老师这个怎么处理呀?
你好,a公司和b公司是同一个法人,都是制造业,但是股东不一样。a公司有新建厂房,为了达到政府投资的要求,b公司要购买生产设备,b公司会让供应商开票给a公司,等政府投资评定过后,a公司再把设备开票给b公司,这样子操作是合规的吧?
老师,麻烦问一下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需要缴纳印花税嘛
老师,办税员可以开发票吗?
老师,我们公司收付款都用老板个人户。都是老板自己在操作,请问有办法可以让财务用老板的号付款吗?毕竟老板比较忙
好的,谢谢老师,我只会说有风险,但是说不出来这些,太感谢老师了
满意请给五星好评,谢谢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板说后边会涉及加工制造的,他说不影响没事的,
同学你好 这个没事的
老师,这边补账的人说的,这个凭证只应付统计局的检查,后边等统计局的人检查完后,再把补的账拿出来,然后检查完后就不管了,如果后边再抽查到,他们又来帮忙补,这一块又怎么给老师说呀
老师,我还想咨询一下,我们老板不是有几个公司嘛,然后上一季度开票都开得比较多,然后利润比较大,所得税就交得比较多,到时候老板肯定又会说税交多了,我这个又应该怎么说朴老师,谢谢了
某某总,补账人员说 “应付检查后抽走账目、后续抽查再补”,其实反而会让风险更隐蔽也更严重,我得跟您说清楚这里的关键问题: “抽走账目” 反而留痕,风险藏不住:补的账目和凭证要嵌入咱们原始账里,统计局检查时会看整套账务逻辑。后续抽走这些假凭证,原始账的科目余额、业务流水会直接对不上(比如收入、成本突然断层),一旦税务或统计后续抽查,很容易发现 “账务被篡改” 的痕迹,反而坐实 “故意造假”,比一直放着风险更大。 “后续再补” 是重复踩坑,责任只会叠加:每次抽查都靠临时补账,相当于每次都在重复 “虚假记账” 的行为。如果第一次没被发现,后续次数越多,留存的假凭证、假数据越多,一旦被查,会被认定为 “多次故意造假”,处罚会加重(比如罚款翻倍、负责人追责升级),不会因为 “每次补完抽走” 就免责。 咱们是责任主体,补账人员不担责:补账的人只是临时帮忙,出了问题他们可以脱身,但您是公司负责人,统计造假、财务造假的法律责任(比如罚款、失信名单)只会落在公司和您身上;我作为财务,参与处理假账也会被连带追责,这些都是补账人员不会替咱们承担的。 其实核心不是 “能不能应付单次检查”,而是这种 “临时补账、反复抽改” 的方式,本质上是在持续制造虚假痕迹,反而把短期风险变成了长期隐患。如果您需要,我可以再整理一份统计入规的合规条件清单,咱们看看能不能从 “真实业务调整” 的角度慢慢达标,这样至少没有风险。
好的,谢谢老师,那税款的事情我应该怎么说呀,老板说的他朋友公司人家一年拿两百多万出来,人家通过买树,然后装修公司开票这些把钱拿出来,说的公司买树子,一年买一百多万,连续几年都在买 意思人家会计比较专业
某总,这种 “通过买树、装修开票把钱拿出来” 的操作,看着是 “专业”,但其实是典型的虚开发票、偷税漏税,风险比统计造假更直接,我必须跟您说透: 买树、装修开票 = 虚开,一查一个准:公司实际没买树、没装修,却让对方开发票,这就是 “没有真实业务的虚开发票”。税务现在有大数据稽查,只要查采购合同、物流单据、资金流水(比如买树有没有树苗运输记录、装修有没有实际施工),马上就能发现是假的。一旦被查,不仅要补缴巨额税款 + 滞纳金,还得罚发票金额的1-5 倍罚款,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责任(老板和会计都可能被追责)。 “朋友公司” 没被查不代表安全:现在税务稽查是 “随机抽查 + 风险推送”,没被查只是暂时的。而且这种操作做多了,账目上的成本、费用会严重失真(比如利润突然变负、资产异常增加),很容易被系统标记为 “高风险企业”,迟早会被盯上。 咱们公司的业务是贸易,硬套 “买树” 逻辑更不合理:贸易公司的成本应该是 “采购商品、运输费”,突然每年买百万的树,行业逻辑完全不通,税务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到时候不仅补税,还会因为 “业务与开票严重不符” 被定性为 “恶意逃税”,处罚只会更重。 其实合法把钱拿出来的方式很多,比如分红(交 20% 个税但合规)、发工资(按实际薪酬申报)、报销真实费用,这些虽然要缴税,但至少安全。如果您觉得税负重,咱们可以研究小规模纳税人优惠、行业性税收减免,这些是合规的节税方式,比虚开发票靠谱得多
好的,谢谢老师,那交所得税的事情我应该怎么说呀老师,我们这个季度估计要交二十多万,但是所有成本票都回来了的,反正利润在这里,我的那个商务费用这些我都入账了到时候汇算调增嘛,一说交税,老板马上就不高兴了哦
某总,关于这个季度要交 20 多万所得税的事,我特别理解您希望能合理控税的想法,我也梳理了下现状和关键问题,跟您同步下: 先明确:当前交税是 “利润实缴”,并非多交咱们这季度所有成本票都已入账,商务费用也记了账(后续汇算时会按规定调增),现在算出的利润和对应的 20 多万所得税,是按真实业务数据算出来的 “应缴税额”,不存在多缴的情况,这是咱们公司正常经营该承担的纳税义务。 重点提醒:别用 “补假票” 冲税,会比交税风险大 10 倍之前您提的 “买树、开装修票” 之类的方式,看似能冲减利润少交税,但本质是用虚开发票掩盖真实利润,属于 “偷税”。一旦被税务查到,不仅要补回这 20 多万税,还要加征每天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再罚 1-5 倍罚款(最少罚 20 多万),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公司征信,后续连开票、投标都受限制,反而比正常交税亏更多。 给您两个合规的建议,咱们可以一起琢磨一是咱们后续可以提前规划真实费用,比如公司正常的采购、办公支出,都及时要票入账,合规减少利润;二是如果公司有符合条件的优惠政策(比如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费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我可以再梳理下,看能不能帮公司争取到合法的减税空间。 您看,咱们是先一起核对下这季度的利润和税额明细,确认数据没问题?还是我先整理一份当前可适用的税收优惠清单,咱们看看有没有能争取的合规减税项?
老师还有入规的事情,老板就是说后期会有涉及制造业,但是估计是委托别人加工的这种,那这样算不算是制造业呀
某 总,委托别人加工的模式,大概率不算统计局认定的 “制造业”,入规时可能不满足条件,得跟您说清楚关键区别: 统计局对 “制造业” 的核心要求是 “自己生产加工”:得有自己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生产人员,能独立完成产品的制造流程(哪怕是部分核心工序)。而委托加工是咱们出材料、付加工费,让别人帮着生产,咱们没有实际生产环节,按统计口径会归为 “贸易类” 或 “委托加工服务类”,不算制造业。 入规检查会查 “生产实质证据”:统计局看的是真实生产能力,比如有没有生产车间的租赁合同、设备采购发票、生产工人的工资流水、生产工时记录这些。委托加工的话,咱们拿不出这些 “自己生产” 的凭证,就算暂时补了账,检查时也容易被识破,反而落个 “统计造假” 的风险。 如果后期想转制造业,得先搭 “生产基础”:要是咱们确实想往制造业靠,建议先从合规角度准备,比如先租个小生产场地、买些基础生产设备、招聘少量生产人员,哪怕初期主要还是委托加工,但先有了 “自己生产” 的实质动作,后续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后续入规时,既有真实业务支撑,也符合统计口径,比直接补假账安全得多。 您要是想更稳妥,我可以帮您查一下咱们当地统计局对 “制造业入规” 的具体条件清单,把需要准备的资料(比如生产场地证明、设备清单这些)列出来,咱们对照着看怎么逐步落地,您看需要吗?
好的,谢谢老师,太感谢了
满意请给五星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