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24年针对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旨在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有关税费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12号),个体工商户在现行其他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叠加享受新的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时间为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适用范围包括所有个体工商户,无论其采用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方式。 具体的减免税额计算公式为:减免税额=(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部分的应纳税额-其他政策减免税额×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部分÷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50%。这种计算方法已经内嵌到电子税务局信息系统中,税务机关会为纳税人提供申报表和报告表预填服务,从而确保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能够准确、如实填报数据并自动计算出减免税金额。 个体工商户在享受该政策时无需进行备案,只需在填写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减免税事项报告表的相关栏次即可。对于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的个体工商户,税务机关将自动为其提供预填服务。实行简易申报的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税务机关按照减免后的应纳税额自动进行税款划缴。 如果个体工商户在2023年1月1日至相关公告发布前已经缴纳了当年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也可以自动抵减以后月份的税款,当年抵减不完的可在汇算清缴时办理退税;也可直接申请退还应减免的税款。 综上所述,2024年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部分进行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旨在通过减轻税负来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
截止今年3月公司账上未分配利润为负数,3月份公司收到了160万的预收账款,这笔预收账款从今年4月到明年的4月,分13个月确认收入,但是钱160万3月份一次性打到公司账上了,老板想在4月到7月分四个月借100万出去,能否借?考虑到160万是预收账款还未转化成收入,是否要确认为收入才可以借出?还是老板借公司的预收账款出去也可以?
老师,您好,我想问个问题,就是 我在别的公司是正常上班领工资的,另外我自己开了另一家公司,是法人,我现在想把100万拿出来,这种怎么弄
老师,根据当下市场行情,我想问下餐饮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比,成本费用占比,利润的占比控制在多少百分比以内才是正常的呢
老师,进项上个被我抵扣了,但后来发现有几张进项是招待客人的不能抵扣,想问要怎么弄?电局那要怎么做?
应收账款做了一笔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应收账款 没有证明,汇算清缴在哪里调增
出口型企业,想购买厂房?但是园区有税收要求,有什么办法合理交税吗?
在哪里可以看得出还有多少银行汇票没有还?
老师,我买的课是399的,可以学网银的课吗
你好,金蝶软件,kis专业版,录入现金流量表,具体要怎么操作,哪些需要分类?第一次弄,不太明白?
老师,请问如果是长三角地区的高会,年薪大约多少?
上面具体减免税额计算公式里的-其他政策减免税额×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部分÷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这部分是什么?
你好**具体减免税额计算公式里的“其他政策减免税额×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部分÷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指的是根据其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计算出的减免税额,按照经营所得中不超过200万元部分所占的比例,调整减免税额的额度**。 假设一个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根据其他相关政策,他们可以享受一定的减免税额。为了计算这部分减免税额对整体税收优惠的影响,需要将已经享有的其他减免税额按照200万元以下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调整。这是因为新的优惠政策仅适用于200万元以下的应纳税所得额。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了税收减免在合理范围内实施,既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又能有效减轻纳税人负担。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纳税人根据其他政策可以享受5000元的减免税额,那么这5000元的减免税额需要按照200万元以下部分在总经营所得中的比例来进行调整。如果200万元以下部分占总经营所得的全部,则可以全额享受5000元的减免;如果200万元以下部分只占总经营所得的一部分,则这5000元需要按比例减少。 这种计算方法的实质是在多个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适用时,确保各政策能够协调一致地实施,使纳税人得到的减免税额既能最大化,也不失合理性。通过电子税务局信息系统的内嵌计算规则和预填服务,税务机关确保了纳税人能够准确、如实填报经营情况数据,并自动计算出减免税金额,简化了申报流程,提高了纳税效率。 总的来说,“其他政策减免税额×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部分÷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式,是结合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减免税额的一种方法。它不仅确保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实施,而且也优化了税收管理过程,减轻了纳税人的申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