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请稍等
王先生在某企业任职,2019年1月~12月每月在甲企业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5000元,无免税收入;每月缴纳三险一金2000元,从1月份开始每月享受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共计为2000元,无其他扣除。另外,2019年5月取得劳务报酬收入4000元,稿酬收入3000元,6月取得劳务报酬收入30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3000元。 要求计算: (1)王先生各月应预扣缴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2)5、6月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应预扣缴所得税 (3)综合所得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 (4)年底汇算清缴的补(退)税额
李先生在某企业任职,2019年1月~12月每月在甲企业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5000元,无免税收入;每月缴纳三险一金2000元,从1月份开始每月享受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共计为2000元,无其他扣除。另外,2019年5月取得劳务报酬收入4000元,稿酬收入3000元,6月取得劳务报酬收入30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3000元。 要求计算: (1)王先生各月应预扣缴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2)5、6月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应预扣缴所得税 (3)综合所得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 (4)年底汇算清缴的补(退)税额
王先生在某企业任职,2019年1月~12月每月在甲企业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5000元,无免税收入;每月缴纳三险一金2000元,从1月份开始每月享受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共计为2000元,无其他扣除。另外,2019年5月取得劳务报酬收入4000元,稿酬收入3000元,6月取得劳务报酬收入30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3000元。 要求计算: (1)王先生各月应预扣缴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2)5、6月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应预扣缴所得税 (3)综合所得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 (4)年底汇算清缴的补(退)税额
案例分析八中国居民李某在某科技公司任职,2020年1月-12月每月在该单位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8000元,无免税收入;每月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个人缴费为4500元,从1月份开始享受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合计3000元,假设无其他扣除,当月工资月末最后一日发放。其他收入如下:2020年5月从乙单位取得劳务报酬收入30000元;2020年6月取得稿酬收入2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2000元。请问:1.2020年李某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2.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是什么?3.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有哪些?扣除标准是什么?
中国居民李某在某科技公司任职,2020年1月-12月每月在该单位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8000元,无免税收入;每月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个人缴费为4500元,从1月份开始享受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合计3000元,假设无其他扣除,当月工资月末最后一日发放。其他收入如下:2020年5月从乙单位取得劳务报酬收入30000元;2020年6月取得稿酬收入2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2000元。请问:1.2020年李某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
24年计提的,25年收到发票啦,那发票时附再24年还是25年,然后记账凭证是啥
老师,公司给员工缴纳5月份的社保(公司第一次给员工缴纳社保,新员工),申报的时候选择税款所属期起:2025年5月;税款所属期止:2025年5月,为什么缴费期限是2025年6月30日呢?我现在想要缴纳5月份的社保,缴费期限不应该是5月25日或者5月底结束吗?还是我申报的时候税款所属期填错了吗?请老师指教呢
老师,我想请教一下,我的预收账款不平,应该怎么做呢?
老师,晚上好!我想请教一下
个税首次忘交 是不是不用罚滞纳金
老师,请问一下,申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需要先办个电子口岸卡是吗?那要怎么申请呢?个体户可以申请这个备案吗?
老师你好。请问25年1月补缴的2024年7-12月的养老保险,汇算清缴算24年还是25年
个税除了在个税APP能查看交没交费。电子税务局里能看到吗?
汇算清缴后补缴的税款应该如何做账,是否影响利润
汇算清缴后补缴的税款应该如何做账
您好,1.每月应预缴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每月应纳税所得额:18000−4500−3000−5000=5500税额:500*3%=165劳务报酬(5月)收入额:30000*(1−20%)=24000税额:24000*30%−2000=5200 稿酬(6月)收入额:(2000−800)*70%=840税额:840*20%=168特许权使用费(9月)收入额:2000−800=1200税额:1200*20%=240 2.年终汇算清缴应补(退)税额 总收入额:216000%2B24000%2B1120%2B1600=242720,应纳税所得额 242720−60000−4500*12−3000*12=92720,全年应纳税额92720*10%−2520=6752,已预缴税额 165*12%2B5200%2B168%2B240=7588,应退税额7588−675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