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 “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应付职工薪酬”,要刨除待发放部分,填实际已发的金额,按 “应付职工薪酬 - 工资” 借方实际发放的累计数填。
我公司每个月业务:收上级部门经费100万,用于支付工资60万,公积金15万,社保20万,个税500元,岗位津贴2000元。 我是这样做分录的::收经费:借 其他应付款-上级 100万;;贷 银行存款 100万 支付时:借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60万; 应付职工薪酬-公积金 15万; 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20万;应付职工薪酬-个税 500元;应付职工薪酬-岗位津贴 2000元 贷 银行存款 952500元 计提:借 管理费用 952500元;贷 应付职工薪酬952500元 现在我发现 其他应付款 科目 是有借方 没有贷方。实际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走的金额都是其他应付款科目,请问 我想在其他应付款科目在体现支出多少,结余多少怎么操作,2020年的应该怎么改,现在应该怎么记
老师 我公司每个月有这样一个业务:收上级部门经费100万,用于支付工资60万,公积金15万,社保20万,个税500元,岗位津贴2000元。 我是这样做分录的::收经费:借 银行存款 100万;;贷 其他应付款-上级 100万 支付时:借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60万; 应付职工薪酬-公积金 15万; 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20万;应付职工薪酬-个税 500元;应付职工薪酬-岗位津贴 2000元 贷 银行存款 952500元 计提:借 管理费用 952500元;贷 应付职工薪酬952500元 现在我发现 其他应付款 科目 有贷方 没有借方。实际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走的金额都是其他应付款金额。怎么做分录可以把其他应付款科目花出去的钱支出去呢?
老师,汇算清缴5050表格中,工资薪金支出是实际发放的金额吗?比如21年,我计提的工资总额借:管理费用10000贷:应付职工薪酬10000,实际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10000贷:应交税费_个人所得税1000,其他应付款_社会保险(个人部分)1000银行存款8000,这样的话,我的表格里面账载和实际发生额怎么填?
员工社保是公司全部承担的,申报工资的时候还是有将个人部分写开。因为是做的先发再申报,8月发了工资,9月才申报,个税也是9月扣。做账我是,计提借,管理费用-职工,贷,应付职工薪酬。发放:借应付职工薪酬,贷社保个人部分,贷个税,银行存款。但是这样银行存款发出去带的金额和8月实际发放的金额就对不上了 ,或者说,个税部分我应该单独做一个分录计提吗?九月做账再来发放。那个人社保部分应该怎么做呀,因为申报工资,填基本养老,医疗的时候有填。求求老师们救救孩子吧
从基本工资里多扣出来的个税有200元。科目余额表个人所得税贷方有200元。在2023年12月发放工资时,给职工多发了5元。基本工资应该发9000元,实际发放9005元。做分录可不可以为:计提时:借业务活动费用9000贷应付职工薪酬9000。支付时:借应付职工薪酬9000个人所得税5银行存款9005。然后剩余多的个税,借个人所得税105贷其他应付款105还是说先将多余的个税借个人所得税200贷其他应付款200计提工资借业务活动费9000贷应付职工薪酬9000支付工资时借应付职工薪酬9000其他应付款5贷银行存款9005可以这样调整账目嘛?(自己理解的就是多扣的个税再还给个人)
公司的一般户可以用于日常收支,工资,缴纳税费吗?
老师,我的公司给员工缴了社保,那工人的工资估计超过多少钱需要交个税啊
进项税要勾选销项税要勾选吗?
老师,请问股东把其他应付款转为实收资本,需要办什么手续吗?(朴老师)
公司除了办公地址房租外,如果还有几个给员工租的宿舍房租入账,与中介的合同是公司签订的,付款也走的对公账户,这种情况合理吗?
小规模纳税人《小企业会计准则》2024年做了一笔分录:借:预收账款 贷:营业外收入,2025年跨年发现,2024年做的贷方科目“营业外收入”科目应该是“”应收账款”科目,跨年怎么把“营业外收入”调成“应收账款”
您好。一般纳税人开具专票取得专票都需要价税分离,且可以抵扣。一般纳税人开具普通发票分离税额且不可抵扣,取得普通发票价税合计且不可抵扣。小规模纳税人开具专票普票都需要价税分离,专票可以抵扣,普票月销10万内季销30万内可以抵扣,即免税。小规模纳税人取得无论普票专票,均价税合计且不可抵扣。哪句话有错误吗?
我们公司租赁别的企业的一个车间,厂房租赁合同是5年,每个月租金1000元,水电费350元,垃圾处理费50元,每个月我都计提,但是还没收到发票,我要报印花税的吗,按月还是按季度还是按年,计税依据是
企业注销已经公示了。公示完后再去注销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注销吗?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的注销时间是多久啊
我目前是做内账,公司名下有2家小规模,1家一般纳税人,我做记账凭证的时候,如果遇到小规模的就价税合计入账,遇到一般纳税人的就价税分离,做一套内账即可,老师,我这个思路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