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好,感谢 您的信任

老师,您好,麻烦您帮我看一下第20题可以吗,我有点没太算明白
老师帮忙看一下这到题没有整明白,麻烦解析一下
老师,这个题是售后回购吗?灰色部分还是有点不明白,麻烦您解释一下,谢谢。
老师,麻烦您看下我报的这个数据和提示,我没明白问题在哪
老师,这道题的答案没有看明白,能够麻烦老师帮忙解释一下吗
老师,用现金发放的工资凭证需要啥单据吗?
老师,你好,我们是纯外贸企业,我们的出口方式属于自营出口还是代理出口呢,我们的报关单抬头是我们公司的名字,境内发货人和生产销售单位都是我们公司自己的名字,只不过报关手续是委托的货代公司给报关的,运输也是货代公司给操作的,那我们属于哪一种出口方式呢?
在代理记账公司上班,初级会计师被老板拿去注册了代理记账公司,现在我离职了,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初级会计不被老板拿去注册公司?就是注册公司的那个代理记账跟我没关系呢
有什么重要的问题的?
燃气管道安装花了64万,这种是要折旧10年,还是摊销3年
老师,我把去工地干活干几天的临时工做成了应付职工薪酬-兼职工资,也正常申报个税了,这样可以吗
请问如果试算平衡表 试算平衡了,能证明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勾稽就是正确吗?
装修厂房净化车间,花了一百来万,这个要放在长期摊销摊3年吗
请问试算平衡代表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勾稽关系是对的嘛
房地产开发企业原来按3%预申报增值税但是没有缴纳,现在开发票按5%开,怎么能够按剩下的2%申报税款,而不是5%全部进行申报
这个工时体系和工人(是按时算工资还是按月算工资)没关系吧?
您好,完全正确,工时体系和工人具体领时薪还是月薪没有直接关系;工时体系是一种成本分摊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不同产品消耗生产资源的比例”,而工人领薪方式只是决定了工资这笔费用需要被计入总成本池进行分摊,两者是相互独立的:无论工资怎么发,最终都需要通过工时(或其他)体系将其合理分摊到不同产品上。
这种入库数量体系很不准,像这种4大类工艺还有各种尺寸,最不适合用这种数量体系。 例如A产品1000件双层立体(200*230规格800件+220*240 规格 200件),B产品2000件双层单边(180*200规格1000件+160*210规格1000件),C产品单层立体3000件(150*180规格1000件+160*210规格2000件),D产品单层单边3000件(200*230规格1800件+220*240规格200件),裁剪月总工资,12000元,那么除以总数量,平均1件是2元。比如不按总数量平均分,那么按4大类分出来,也是每件平均工价都是2元。所以按入库数量4大类和按入库总数量平均分意义是一样的啊?
您好,如果仅在 四大类 这个层面按入库数量分摊,并且每一大类内部只包含一种工艺(如所有 双层立体 工艺复杂度相同),那么按四大类分摊和按总数量求平均数,结果确实一样(每件都是2元),这种分摊就失去了意义;这正是 入库数量体系 的致命缺陷-它默认同类产品消耗资源相同,而您的工厂显然不是(220 * 240比200 * 230更耗料耗时),因此对您来说,必须采用能识别内部差异的体系, 工价体系 或 材料成本体系 才是唯一解,因为它们能通过不同的工价或材料成本自动区分出同一大类下不同尺寸产品的差异
哦哦哦哦
这个就是按四大类或者总数量求平均,最终每件都是1.6元。没啥意义。 那种电子厂,比如工人是按时算工资,核算工人成本,是按入库数量求平均数吗?还有制造费用等等也是按入库数量求平均数吗?
您好,电子厂也绝不能简单按入库数量求平均数,因为不同电子产品复杂度差异巨大(如高端手机和简单充电器);标准做法是必须引入“标准工时”体系,即根据每个产品的工艺难度预先测定一个标准生产时间,再用“单个产品标准工时×入库数量”得出该类产品总耗时,最后将总人工和制造费用按各产品总耗时的比例进行分摊,这样才能确保复杂高价值产品承担更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