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老师正在解答中,请稍等
企业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向A公司销售产品一批,价款200000元,增值税34000元。收到A公司交来一张已经银行承兑的、期限为2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汇票,票面价值为234000元。 (2)经协商将应收B单位的货款100000元改用商业汇票方式结算。已收到B单位交来一张期限为6个月的带息商业承兑汇票,票面价值为100000元,票面利率为8%。 (3)将上述收到A公司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贴现天数为45天,贴现率为9%,贴现款已收存银行。 (4)上月向银行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因承兑人(E单位)无力支付,银行退回贴现票据,并在本企业银行账户中将票据本息划回。该票据的票面价值为180000元,票面利率为8%,半年期。 (5)年末,对上述尚未到期的应收B单位的带息票据计提利息。企业已持有该票据3个月。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XX公司某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向甲公司销售一批产品,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为6500元,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结算。在发运产品时,以银行存款代垫运杂费1000元,已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 (2)应收乙单位货款95000元,经协商改用商业汇票结算。已收到乙单位交来的一张期限为3个月的商业承兑汇票,票面价值为95000元。 (3)向丙单位销售一批产品,货款为100000元,增值税为13000元,付款条件为“2/10,1/20,N/30”。(计算现金折扣时考虑增值税) (4)收到银行通知,应收甲公司的货款57500元已收妥入账。 (5)上述丙单位在第9天付款,交来转账支票一张,金额为110740元。 (6)确认丁单位一笔货款20000元无法收回,作为坏账损失处理。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
实训一练习应收账款的核算理美理对溢理益3资料:华盛公司某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1.向甲公司销售产品一批价款50000增值税6500元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结算在产品发运时,以银行存款支付代垫运杂费500元已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2.应收乙单位货款95000元经协商改用商业汇票结算已收到乙单位交来的一张3个月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票面价为95000元3.向丙单位销售产品一批100000元值税为13000元付款条件为2/101/20,/304.收到银行通知,应收甲单位货款57000元已收妥入账5.上述丙单位在9天付款交来转帐支票一张,金额为115000元
向甲公司销售产品一批,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6500元,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结算,在产品发运时,以支票支付代垫运杂费400元,已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2)上月应收乙单位货款65000元,经协商改用商业汇票结算。工厂已收到乙单位交来的一张3个月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票面价值为65000元。(3)向丙单位销售产品一批,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3000元,付款条件为2/10,1/20,n/30,现金折扣基数包括增值税税款。(4)接银行通知,应收甲公司的货款56900元已收妥入账。(5)上述丙单位在第10天交来转账支票一张,支付货款110740元。
南方工厂2019年6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1)向甲公司销售产品一批,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6500元,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结算,在产品发运时,以支票支付代垫运杂费400元,已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2)上月应收乙单位货款65000元,经协商改用商业汇票结算。工厂已收到乙单位交来的一张3个月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票面价值为65000元。(3)向内单位销售产品一批,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3000元,付款条件为2/10,1/20,n/30,现金折扣基数包括增值税税款*(4)接银行通知,应收甲公司的货款56900元已收妥入账(5)上述丙单位在第10天交来转账支票一张,支付货款110740元。【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老师,子公司调整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我在合并报表时应该怎么做呀
请教老师,对方开过来一张专票,我在系统里面查不到这张发票是什么原因呀
领取失业金的流程,详细,要详细,社保停交时理由是,河南周口市的
我刚转完的营业执照地址税务上提示我税收违法行为是因为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
老师这资产总额应该怎么填写?
给员工买社保填的工资薪金2500,报个税也填2500吗?可以填1000元吗?
老师,一般纳税人提供服装加工,不提供面料,税率是多少呢
老师,我们跟B公司有交易往来,我们应付他5万,可以付10万承兑给他,让他将剩余的5万对公转账给我们吗?
什么情况下开技术服务6%
请问老师 小规模未达起征点,进行无票收入申报增值税:填在10行(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15000元进行申报。后期开票后申报也填在10行(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15000元进行冲减申报,对吗? 冲减申报时系统申报还是大厅申报?要提供什么资料?跨年度有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