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的双方承担合同义务和责任,然后内部承包协议也有效。
								
                                    
                                    
                                    
                                    
                                    老师,我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公司承接了一个钢结构安装的工程,然后我们分包了出去,承包单位是一个劳务派遣公司,9月25日发包单位付款,付了80万,拿钱的前提是:1.我们公司与所有务工人员签定的劳动合同( 发包单位给的样本)2.所有劳务人员的工资表,银行卡 3.发票 我们付给劳务公司哪能有80万,为了拿回这80万我们到处找人,做工资表,签合同。钱是拿回来了,可我们的帐怎么处理呢。我想了三个方案:方案1.把这些劳务人员全当成劳务公司的人,然后让他们出个代付款证明,付款证明就是工资表和发包单位付工资流水。 方案2.让劳务人员开发票。老师我的问题是:1.哪个方案处理从有利于企业应对税务等部门检查有利,还是两个方案都不好,您有更好的建议。2.劳务派遣合同上是不是应该注明怎么结算,这样的合同结算是定好每个人多少钱,还是规定好干完多少平米的活,每平米多少钱?
建设单位(开发商)授意第三人(开发商员工)借用建筑公司资质办理施工手续;第三人与建筑公司签订了内部合作协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本人、另一个大股东为第三人做了担保;建设单位直接与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扩大清包协议。问:1、建设单位欠劳务公司的钱与建筑公司是否无关?2、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其另一个大股东对第三人借用资质产生的债务担保是否有效?
开发商授意员工借建筑公司资质办理施工手续,员工与建筑公司签订了内部承包协议,开发公司、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本人和另一个大股东(合计股份超过50%)都对内部承包协议中员工所产生的债务做了担保;该项目开发公司直接与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扩大清包合同,约定由甲方(开发商)给付工程款,劳务公司也给甲方(开发商)交付了履约保证金,为了财税管理,开发商用建筑公司的帐户给劳务公司支付了部分劳务费。工程完工结算开发商还欠劳务公司款,建筑公司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内部承包协议中的担保是否有效?谢谢!
老师您好,我公司A集团旗下的一个小规模纳税人物业公司,老板说要将集团公司旗下其他公司负责承建的一个劳务建筑产业园里面 修建水井的费用让我们物业公司来承担, 但是由于水井是基础建设里面的费用,物业公司承担的话从税务角度来说不合理, 所以施工方跟我们签订了一个消防系统维护保养的合同(合同金额6.4万元)。 开票内容是:建筑服务*施工费 6.4万元,开票备注栏是 消防系统维护费, 因为这个费用对于物业公司来说是大额费用(钱在收到发票的时候就给对方付了,(感觉记入长期待摊费用不合适)那我做账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把它记入什么科目呢?会计分录怎么写?
您好老师,某自然人和我们建筑公司签订挂靠协议,他未对我们公司开具任何劳务费发票,我们之前已经支付给对方一部分钱了,剩余未支付的钱里面我们领导说要扣除掉实际劳务费发票的税金,因为对方一直未提供过发票所以我们扣除劳务费发票的相关税金。这个要求合理嘛?还有我们之前向对方这个自然人也就是包工头支付的钱是直接打到这个人卡里,然后他再自己发钱给他雇佣的工人,那我们是否需要替这个包工头申报个税?之前会计一直没有替对方申报个税过,我们公司是否会担法律责任,申报个税的话对方没有提供给我们工资单,我们没法按实际人情况来,假如给包工头打款200万,申报个税时就把200万都加在这个包工头身上吗?
                老师你好,我们公司库房新购买入固定资产拖车金额280元,还没有付款,需要累计折旧不,这样做账
甲公司通过劳务公司获取员工,支付给劳务公司劳务费,劳务公司给甲公司开票,甲公司劳务费怎么做分录
老师,请问a公司名下有块地,是有b股东和c股东各投资500万买下的,公司目前未分配利润为负数,现在b股东需要把股权转让给d公司,土地评估增值了,我们需要交些什么税呢?b股东可以以原价500万平价转让给d公司吗?
老师好,总公司和分公司都是独立核算的,有往来款可以互相开票吗
2024年4月收到的款挂预收账款,可以在2025年9月转收入吗??
老师、我们有个客户预收款33万、货什么都发给他们了,客户也确认说不要发票了、那我们怎么平账呢,等到25年汇算清缴的时候客户没有发票也要的纳税调增吧?
甲公司通过劳务公司获取员工,支付给劳务公司劳务费,劳务公司给甲公司开票,甲公司劳务费怎么做分录
应收账款余额为负数,是指客户欠我们钱吧?
计提交印花税会计分录怎么做
公司主营业务范围有信息技术服务,收到信息技术服务费受营收的百分之15限额扣除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