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造成本法:这是一种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生的成本来计算的方法。其基本公式为:制造成本 = 直接人工 %2B 直接材料 %2B 制造费用。 直接材料:指构成产品实体或有助于形成产品的各种材料,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直接人工:指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 制造费用:指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如设备折旧、水电费等。 示例:一家家具制造企业生产一张桌子,其直接材料包括木材、油漆等,直接人工包括木工、油漆工的工资,制造费用则包括车间设备的折旧、水电费等。将这些费用相加,即可得到这张桌子的制造成本。 1.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不需要按批或按步骤计算成本。 2.分批法: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每个批次或定单的成本情况。 3.分步法: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这种方法能够反映每个生产步骤的成本情况,有助于企业分析成本构成和进行成本控制。

老师,您好!我们是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出租,请问,领原材料用哪种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合适呢?我们的原材料是铝合金
老师,您好。我有一个成本问题: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几千款产品现在采用品种法核算,因为是按计件费用的比例分摊费用,现在每款产品的制造费用、加工费用、人工费用、动力费增长和下降的百分比趋势是一模一样的,请问这样是否符合生产逻辑?谢谢。
某公司只产销1种产品,期初产成品存货量为零,其他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生产量(件)5000固定制造费用(元)20000销售量(件)4000固定销售费用(元)6000直接材料(元)20000固定管理费用(元)40D0直排人工(元)15000销售单价(元)20变动造费用20000(1)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2)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该年度的损益表比较2种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差额,说明差额产生的原因,老师麻烦,步骤写详细一点,谢谢挺着急的
某公司只产销1种产品,期初产成品存货量为零,其他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生产量(件)5000固定制造费用(元)20000销售量(件)4000固定销售费用(元)6000直接材料(元)20000固定管理费用(元)4000直排人工(元)15000销售单价(元)20变动造费用20000(1)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2)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该年度的损益表比较2种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差额,说明差额产生的原因,老师能把步骤写详细一点吗?挺着急的,谢谢
你好,老师!小五金冲压厂,应付职工薪酬为3万元,本月共生产了5类产品,没有统计工时,只有各类产品的数量,感觉用数量比例法来分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不太准,个别产品的成本明显看着不合理,请问还怎样核算?A产品1200万个, B产品30万个,C产品59万个,D产品110万个,E产品1000万个,C产品模具不顺,耗时是A产品的1/2了。这种情况该怎样分配生产成本比较合理?
应收或应付账款老板之间达成协议,这个款取消了,怎么做帐处理呢?
老师,请问,我上个月用了一张比较大额度的进项发票,导致这个月没有交税,但是这个月也开票了,进项还是大于销项的,如果下个月也不交税会怎么样吗?
公司团建,住宿费开了专用发票,这种进项税能抵扣吗?还是要进项转出呢
本人是做设计的,然后一个月的月收入差不多有4万块钱,公司需要开发票,然后如何可以节约税?是开一个个体个体工商户吗?
个人借款从公户出可以吗
个体工商户小规模,开票税率都是1%吗,老师
老师,请问,我我连续 2 个月进项大于销项,导致没有交税,这样可以的吗?
你好老师,公司税管员从哪知道是谁
老师:请问发票 咨询费过高的问题,前两天我们办税员去专管员那里沟通了,专管员要我们去窗口转出所得税。我们这个账调了为什么还要去窗口呀
老师您好!请问一张住宿费发票,一半金额是员工的差旅住宿,一半金额是客人住宿费,怎么提现进项转出呢 借:管理费用差旅费 管理费用-招待费 应交税费-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比如我们是生产 油漆的,然后分为很多种,每种单独核算成本,如何把间接的费用核算到每种产品成本中?
可以考虑使用间接计入成本的基本分配方法,如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等。这些方法根据产品的生产情况,如工时或工人工资,来分摊间接费用。以生产工时比例法为例,先计算间接费用总额与生产工时总额的比例,然后每种产品根据其生产工时来分摊间接费用。 作业成本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它通过分析各个作业环节(如机器调试、物料搬运等)所消耗的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成本分配到通过该环节的产品上。这种方法更能反映实际成本情况,但实施起来相对复杂。 还可以考虑按产量分配间接费用,即产量越高的产品,承担的间接成本也越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在产品种类多、生产工艺差异大的情况下,可能不够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