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填写哪一个?专项附加扣除,他个人可以在手机个税APP里面办查里面有一个专项附加扣除,在这里面增加填写,根据上面的要求。那你得看下,你符合要求,享受的哪一个政策可以给你降低个税。目前没有处罚公司的政策。

老师,我们这有个公司跟法人借了40万,如果年底要平账,这个怎么处理好一些?假如公司有很多收入来源,如果用这个收入去还钱,那么取得这个收入会有个增值税,还会涉及到企业所得税。如果说法人不需要公司还钱了,那这笔欠款走营业外收入,还是要交5%的企业所得税,这样理解对吗?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大概看到有人建议说这笔钱可以由债权转股权,就是转为法人对公司的投资,因为公司目前没有实收资本,那可不可以入账为借其他应付款贷实收资本?这种情况是不是只交个实收资本的印花税,现在是减半政策的话是万分之二点五,我这么理解对吗,而且这三种方法利弊如何,老师能给些建议吗,因为我不懂税务筹划还有预警风险的,老板就是想省钱少缴税,这个该如何处理好一些?
2019年,假设李总是公司财务总监,每月工资收入16000元,每月五险一金个人承担部分总计金额为2500元。李总有两个小孩儿,第一个孩子今年6岁,第二个孩子今年2岁。李总父母均在,上有一个姐姐,李总与姐姐约定两人平均分摊赡养老人支出扣除金额。李总早在2005年就在北京买房,当时房价还未涨起来,虽然现在所居住的房产价值已近700万元,但每月还贷只需要800元。 李总每个月能享有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首套住房贷款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总计每月在预缴个税时可以扣除3000元的附加费用扣除。求李总每个月预扣预缴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如果,李总的年终奖是10万,求本年度李总汇算清缴应缴纳的税款总额是多少。
老师您好,同事办了个个体户资质,每月由会计公司报经营报表,好像是已经扣过了6万的减免税额,本人也在工资上班,全年收入5.4万,我也在个税平台申报工资,今天她下载所得税APP个人汇算清缴,系统提示她已经减除6万,不能再减,所以5.4万工资需要交税,大概是2900多,想问下,政策不是综合所得不超12万,就不用汇算清缴吗?为啥她这个需要补缴2900呢?
老师, 个人所得年收入144000多,减免6万,现在应纳税所得税84000多,交个税8000多,专向附加扣除咋填写,输入凭证吗 ?减免政策能发来下码?如果个人不汇缴,会处罚公司,还是对个人有影响?
老师,有合并报表的软件么
公司买的汽车有30几万和10几万的,是不是提足(4 年最低年限)折旧,就不用继续提折旧了? 或者再多一点5年年限也可以,车辆折旧不能到净值 0(需留预计净残值),是这样子吗? 然后我想问这个残值比如说还剩3000,我卖2000,分录怎么做,假设残值3000,我卖5000分录怎么做
老师,公司自建厂房,还没转固定资产可以给对方开租赁发票吗
现在互联网销售,税款怎么交,如果主播注册了营业执照,那么有收入进账,不开票怎么交税
企业买的不动产不超过500万可以一次性抵扣完吗,相关政策也发一下
给不是公司的员工送礼,都是按偶然所得是不
我是代理记账会计,现在给一家公司做账,可以0申报个税吗?没有员工,流水很少,这样会不会有税务风险
想问一下,小规模纳税人,法人是外国人,1-8月有中国员工,个税申报1-7月法人是申报非居民所得,中国员工申报综合所得工资薪金,然后8-9月份中国员工离职了,没有申报综合所得工资薪金,然后8-9月份法人是有申报非居民所得,现在10月份新增中国员工,要报综合所得工资申报,弹出存在往期未申报,提交税局之后说是逾期未申报要处罚,说没有国内人员要做0申报,想问下这种可以提出异议吗
在你能控制合同设计和实际履行的前提下,“SaaS / 远程技术服务模式 + 日方在中国不构成常设机构(PE)” 一般是双方综合税负最低的结构。 原因:按中日税收协定,这类“技术服务收入”可以按营业利润处理 → 中国不扣预提所得税 0%,只剩下中国这边对进口服务的增值税(通常 6%,还能抵扣),日方只在日本缴本国企业所得税。 上面这话是什么意思
制造企业,一般纳税人,主产品是电气产品,开票时候,合同里有安装费,差旅费,开票时候,这些项目的税务代码,是跟随主合同走吗?还是就开这些
税务通知公司让个人汇缴,个人不汇缴不交税,会处罚公司或个人吗?会上个人征信吗?
预缴时候你们没有给他申报吗?
目前没有处罚公司,但是影响个人。
影响个人哪一块呢
: 责令限期改正:年度汇算期结束后,对未申报补税或者未足额补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依法责令其限期改正并送达相关文书。如果逾期仍不改正,税务机关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进行处理处罚 追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税务机关会依法追缴未缴或少缴的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同时在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中予以标注。如果纳税人纠正其未申报或未补税行为后,税务机关应当及时撤销标注 影响纳税信用:未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进行虚假纳税申报、不配合税务检查、虚假承诺等行为,会被纳入信用信息系统,构成严重失信的,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失信约束 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税务机关会公开曝光,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