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呀,感谢您的信任
工资是农民工专户发的,那成本这块怎么处理呢?
我们分包给总包开了建安发票,总包现在要帮我们代发我们找来的包工队工人工资,工资是专用账户代发,第一我们是已总包代发工资做收入是吗?第二代发的工资也是我们公司的成本,这种情况是让包工队给我们开发票做成本吗?
500题无形资产第四问。无形资产的损益金额为什么是1900-1950=-50呢、具体讲解一下步骤
这个改变信用政策增加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为什么不用新的减去旧的就是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是的,刷过的题,返回就找不到了
是的,刷过的题,返回就找不到了。
增加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是增加的的金额还是增加后的金额去算机会成本?
前任管理审计合伙人是在审计中哪几个角色? 关键审计合伙人在审计中包含哪几个角色?
顺便问一下,本期认证相符且抵扣和前期认证相符且抵扣是手工填的还是系统自动带出来 ,如果是手工填的,这个咋计算的,有公式吗?可以写出来一下吗?最后我想问一下附表五附加税是系统自动带出来的吗?如果是系统自动带出来的,那是填好哪个表系统才会自动带出这个数据。还有生产型企业,那个增值税减免税申报表不管是月申报还是季申报还需要填此表吗?
合作关系的怎么交税?
有一个利率的问题,题会做,但不太理解,就是债券溢价发行,投资人溢价投资,收的利息都是按面值*票面利率,每期都是固定的,为何还要溢价购买,我这里是不是有点理解不到位?借助实际利率法,投资方,每期收的利息都是票面面值*票面利率,发行价*实际利率计入投资收益,那仅是收益多了,但实际钱上没有多收利息,对吗
哦哦,溢价原因是债券票面利率 大于 市场实际利率,投资者需支付高于面值的价格 溢价 ,使实际收益率匹配市场利率。 利息收入实质是现金利息为每期按面值*票面利率收取 固定金额 。实际利息 投资收益 为按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 真实收益 。溢价摊销为现金利息与实际利息的差额冲减债券账面价值,逐步降低摊余成本至面值。实际收益是总现金流入 利息%2B本金 扣除初始溢价投资后,实际年化收益率=市场利率,而非票面利率。这样投资者未多收利息,溢价通过摊销调整收益至市场水平。 会计上按实际利率法确认收益,体现真实经济回报。 2.债券溢价发行是因票面利率 大于 市场利率,投资者支付溢价使实际收益匹配市场水平。每期现金利息按面值计算,但真实利息收入按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确认,溢价部分通过摊销冲减账面价值。总收益=市场利率,而不是票面利率。
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实质现金流就是投资者还是按票面利率收利息,到期收回本金,账上票面利息与实际利息差额调整债券摊余成本,确认投资收益?投资者选的是看那家面值利率高者,溢价买入?我做题的时候再结合看看,感觉题会做,但理解起来有些点不太懂。
您理解得很透呀,这是这样的
刚好看到这里,谢谢老师鼓励啊,课上老师说今年教材变动小,希望我们理解得透彻一点,谢谢老师耐心指导!
呀,我们算是同学了,我考税务师也是听的肖老师的课,祝您高分通过考试
哈哈,老师还请看下下二图,实务,都是其他权益工具增资为长投非同控,合并日股票的股价上升,为何图一公允变动了一次,直接接算入其他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图二这题变动了两次,只是把第一次计入了公允价值变动,第二次没算进公允价值变动而是当差额计入留存收益?
您好,图1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增资为长投非同控,期间仅一次公允价值变动,计入 其他权益工具 — 公允价值变动 ,购买日相关变动随其他综合收益转留存收益。 图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增资为长投非同控,有两次公允价值变动,第一次计入 公允价值变动 ,购买日 第二次变动时 不单独核算公允价值变动,而是将原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连同前期其他综合收益等一并转入留存收益。
所以我想知道为什么图二,第二次公允价值变动,不先做借其权—公允价值变动,贷其他综合收益,然后借其他综合收益,贷留存收益;而是把这个差额放在辞去第一次公允价值上升100后的账面价值迎来公允时的,二者差额的留存收益,这样就少了第二次公允变动其他综合收益这个尾巴。
如图,这样操作又不同
您好,这是因为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由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换为长期股权投资时,遵循的是 跨越会计处理界限 原则 。 2.在购买日,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需视为按公允价值处置,再按公允价值购入长期股权投资 。此时,不需要再分步去核算第二次公允价值变动,而是直接将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账面价值调整到购买日公允价值 。原账面价值与购买日公允价值的差额,连同之前累计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统一转入留存收益 。这是为了简化处理,同时符合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和金融资产转换的会计处理逻辑,一次性完成转换过程中的价值调整和权益结转 。
那为什么这题公允变动却先计入公允,结转尾巴,而不是公账之差计入留存收益呢
因为我看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大多数情况都是:合并当日公允价值有变动的情况下,先调整公允,后再作处置;并不是直接把这个公允变动差放损益或留存收益
哦哦,好的,我现在去看题
您好,本题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增资为长投非同控,前期公允价值变动正常计入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 公允价值变动 及 其他综合收益 ,这是日常核算遵循其计量规则。 到购买日,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金额,确实都转入留存收益 。只是分录形式上,看起来没有像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那样 先调公允,再处置结转 分步体现。但本质上,原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 公允价值变动 余额 前期累计变动 及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 如果有 ,最终都通过 其他综合收益 转入留存收益 ,只是在会计处理分录整合呈现时,没有分步展示,并不是没有考虑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
但是如果合并了,就没有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尾巴结转分录?正常应该还有一个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留存收益?
您好,在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为长期股权投资 非同控 时,是有将其他综合收益结转至留存收益分录的 。就像本题中, 借:其他综合收益 1 000 000;贷: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1 000 000 这一分录,就是把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因公允价值变动累计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在转换为长期股权投资时,转入留存收益 ,不存在没有结转尾巴分录的情况。
第一次变动的时候,确实是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留存收益,这个尾巴结转;但第二次公允变动,差额直接反应在出售其他权益工具时的留存存收益,那不能够先变动公允,再出售吗?如果先变动公允,会出现借:其他权益变动-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这个2次变动尾巴),再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留存收益
您好,原理来讲,这样分步做理论上似乎可行,但在实际会计处理规范中不被采用 。 1.简化处理原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为避免复杂和重复核算,规定在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换为长期股权投资这种跨越会计处理界限业务时,直接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量原金融资产,将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及原其他综合收益统一转入留存收益 ,简化处理流程,提高会计处理效率和报表编制的准确性。 2.一致性和连贯性是准则统一规定处理方式,能保证不同企业同类业务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比较不同企业财务信息 。如果企业自行选择分步核算,会导致会计处理混乱和信息不可比。 所以实务中需按准则规定,不单独分步去做第二次公允价值变动的常规 先调公允再结转 处理。
那老师的意思是合并当日的公允不会先调整后处置,而是直接辞旧迎公差额转损益或者留存收益?
您好, 是的,是这么理解的,简化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