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正在计算中,请同学耐心等待哦
老师你好,我们公司是外贸企业,10收到的发票已经勾选确实,用的是抵扣勾选,全部产品都用于出口,到现在都无法查询到发票信息,要怎么处理?之前有用过退税抵扣,但是在增值税申报时,进项税额并没有任何体现,后面又改了抵扣勾选,这样对吗
老师您好,请问一下,我们实际是贸易公司,然后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带有制造,现在我们通过公户支付一批原材料款去的了进项发票 然后税账那边说最好不要采购多了这种发票回来,说什么因为现在人工成本高,材料成本高,差不多要占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还说什么我们注册资本金低,后面开多了灰涉及到销售这边 开出的发票最大限额只有10万,然后怕发票这边不够 到时候要去税局重新核准发票最大开票限额,这是啥意思?没理解他说得话?发票不是可以根据实际销售额开吗?金额大不是可以分几张发票开吗?
您好,出口退税企业当月没有内销,只有外销。假设外销10万。购进原材料进项税额1万。已在当期勾选抵扣。我们退的就是这个进项税额。这样的话我们原材料的进项税额是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对吗?然后核算退税的分录怎么做怎么结转?外销10万,免抵退税额10*0.13=1.3万这部分需不需要做分录体现出来?
老师您好,想请教关于出口退税的问题。 本公司具有进出口代理资质。有家国内生产企业委托我司外贸企业代理出口产品(室内装饰材料),此时本公司只是进行了一个代理的业务,实际上出口货物的所有权依然是生产企业的,所以相当于生产企业出口,用的是免抵退税的方法计算出口退税,对吧? 请问这种模式如果申请出口退税, 1.会涉及到有哪些账务处理和税务申报环节?每个环节所需提供的单据文件资料有哪些?麻烦列一列。 2. 整个申请退税的流程,外贸代理企业和生产企业,双方要配合做些什么?需准备什么单据资料? 3. 如何计算出口退税额? 4. 关于这种方式下的出口退税,相关税法条文规定链接或文号?麻烦也发一下
关于管理员对之前已退税的报关单号作免税处理,对应进项要转出,免税,转出,即出口免税不退不抵,需要补税的情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查询该报关单号下的进项税额。 2.确认该进项税额是否已经抵扣过。 3.如果该进项税额已经抵扣过,则需要补缴税款;如果该进项税额没有抵扣过,则不需要补缴税款。 具体来说,如果该报关单号下的进项税额已经抵扣过,则需要将该进项税额转出,并补缴相应的税款。如果该报关单号下的进项税额没有抵扣过,则不需要进行补缴税款的操作。 您好 上面这个我不太清楚,我们转出的进项税额不是当时购进原料的进项税吗?我们退税退回去 那那些进项为什么不能用了
(1)2023年12月11日,长城公司向光明公司销售一批不含税价格为2000万元的产品,产品成本为1500万元。合同约定光明公司收到后3个月内若发生质量问题可退货。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述产品未发生退回。根据经验,该产品的退货率为10%。写出相关会计分录及递延所得税
2021 年11 月1日,向乙公司出售不含税价为200万元的产品,成本150万元,合同约定乙公司收到产品后3个月内若发现质量问题可退货。根据以往经验,退健率为12%。截至2021 年 12月31日,未发生退货,甲公司根据最新情况重新预计产10% 写出会计分录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关分录
什么是善意占有?给我举个例子。
您好,老师,外贸出口企业首次核查资料中:涉及出口退(免)税申报的相关进项税额是否已经转出,上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退税时这句话主要是核查什么?我这边需要怎样应对?
老师,公司租的车,月租费每个月600元,租的个人的车没有发票,能入账吗,企税让税前扣除吗?
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停车费智能软件扣除相应比例的手续费后将收取到的停车费转给事业单位,那么事业单位将这个停车费上缴国库时,如何上缴,避免存在坐支现象。例如收入10000元停车费,手续100元,那么记账时,是把10000元作为全额收入(包括手续费金额在内)记为收入,还是记停车费收入为9900元,然后直接上缴9900。
出口转内销,税务系统自检,显示原购货发票不存在,这个是怎么回事
面试问题:明天最后一轮面试了,人事总监面的,财务主管岗位,这个人事总监一般会问哪些问题?针对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回答好。有过经验的老师,可否分享一下
老师你好,我A公司销售空调并同时安装税率13%,现在想设立一个子公司或个体户负责安装的话税率是9%吗开票内容是按建筑安装么?还是劳务*安装?然后甲公司只负责销售税率13%,这样拆分业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销售及安装价格是真实的,合同也拆分签,这样算不算合理避税? 还有跨省销售空调并安装是否要开外管证?
老师临时工工资是按劳务报酬申报吗?
含义:核查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对应的进项税额,是否按规定将不能退税的部分转出(如不符合退税条件的情况)。 核查目的:防止企业把应转出的进项税额用于退税,确保退税合规,避免多退税款。 应对方法: 区分可退税和需转出的进项税额,整理对应发票、报关单等资料。 准备进项税额转出的记账凭证、申报表,证明处理符合政策。 明确转出依据(如政策文件、业务类型),确保数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