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所得税计算扣缴的角度来看,按照当前税法规定,个人取得所得才需要缴纳(预缴)个税,强调的是收付实现而不是权责发生,虽然企业应该支付给职工工资,但是只要没有实际发放,职工就不产生纳税(预缴)义务。 从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的角度来看,目前实行的“全员全额扣缴申报”,要求扣缴义务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支付所得的所有个人的有关信息、支付所得数额、扣除事项和数额、扣缴税款的具体数额和总额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资料。也就意味着,不论这个职工当月是否需要交个税(有些人因为收入少,不需要交税),企业都应该将其相关信息报送上去。所以,尽管职工没有取得工资,或者也可以认为取得了0元工资,不需要预缴个人所得税,但企业也应该根据实际发放情况申报,也就是按照发放零元工资做申报。

我公司由于工资是每个月25号发放,所以申报个税时一直是申报上上个月工资,比如9月正常应该是申报8月,但是我公司是由于25号发工资所以申报7月份,现在公司发工资日期改为15号了,我个税系统中有办法更改为10月申报9月而不是8月的吗
老师好!请问一个关于工资社保的账务处理。 新开业公司,前几个月工资0申报,10月25日公司社保新增1名员工,11月电子税务局申报社保。公司规定每月中旬通过网银发放工资。 我的问题是:(1)10月份新增的员工工资在11月发放,可是社保已扣,10月份社保和个税都要申报,但是10月工资没有发,工资明细表要11月中旬发放时才会有,那么10月分录怎么做?11月怎么做分录? (2)新员工入职,社保只要在25日前添加,都可以算在当月,可公司发工资是在月中,那月中到25日之间入职的员工,社保已扣,工资明细没有记录,怎么处理?
老师,我们公司一直是下月10号发放上月工资。比如11月10日发放10月工资这样子。但是由于最近几个月,公司资金短缺,所以工资不能正常发放,但是社保和公积金还是正常缴纳没有中断的。像这种情况,申报个税的时候,应该怎么申报呀?收入填0,社保和公积金正常填报么?
公司成立及员工情况:公司是6月份成立,所有员工之前是在另一家公司代管,9月份转入新成立公司,有几个问题麻烦老师帮忙理顺: 1:工资发放情况:10月发放9月份工资,那我申报个税是否是11月份申报10月份发放的9月份工资? 2:9月份开始,我们就是自己缴纳社保了,等于是9月份工资未发放,但是五险一金已交,那我现在在申报9月份个税的时候,是不是收入和扣除都填0? 3:特殊原因,一员工6-8月份工资在9月份一并发放2.7万元且未缴纳五险一金,但是在发放的时候并未扣除个税,那我现在在申报9月份个税的时候,是不是收入填2.7,扣除填0,先缴纳个税,然后这个个税金额在10月份发放9月份工资的时候扣除,这样操作是否合规? 4:上述同事,在申报个税的时候,扣除的累计费用是20000,这样是对的是吧?
每个月都给公司总经理以上级别做了工资表但实际没有发放,每个月还是正常缴纳个税是否合理?比如说某领导本期收入为10000,扣完社保公积金后需要缴纳145的个税,可公司每个月只做工资表并不发放,那我在个税系统需要按10000的本期收入申报还是按零收入申报,或是按缴纳的社保公积金数额缴纳申报?
在电子税务局内如何看是查账增收或是核定增收
您好老师,办理三方协议时有批扣标志 选所有非批扣还是所有批扣呢
老师,年底要看产品有没有跌价,是要与市场价格比较,那跌价了,记账是跌价的原始凭证用什么合适
小规模纳税人,一个季度普票专票都有开,额度超过30万,普票是按1个点补交增值税吗?
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走9810。其中发票,报关单,和销售记录。怎样保证都能配得上?方便后期,税局人员审查。是需要报关单和发票都要加上亚马逊销售的sku吗?那发票应该怎样加上sku呢?
500万以下的固定资产可以一次性计入费用吗?
原股东未出资到位,约定了不参与分红全,原股东对部分股权和对应的分红权进行股转转让,未取得转让收益,税局让按照未分配利润对应转让股权比例缴纳了个人所得税,接手股东在取得该部分分红时,是否需要再次缴纳个人所得税?
老师,6个股东合伙干的公司会计好干吗?
老师,我卖的原材料的钱,然后是给个人收的款,我们公司,这样做分录,对吗?
我们公司有一个处罚,除了公司罚款外,公司两个负责人个人也要罚款。个人的罚款也公司转给个人,个人再去缴纳罚款。就是这个钱实际也是公司出,不用个人出。那到时候拿个人缴纳罚款的凭证,做到公司账上做营业外支出-罚款支出,然后汇算清缴的时候再纳税调整,调整在与收入无关的支出里还是其他里,可以么?
所以,老师,像我们公司10月份的工资5万元,个人负担的社保公积金2000元已缴,且工资在10月份就进行了费用计提,但是到11月份没有发放。那么在12月份申报11月个人实际所得的时候,要怎么申报呢。
目前按照实际发放数和扣除数申报即可,现在个人薪金纳入综合所得最后都要进行汇算清缴,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情况更特殊,今年的工资明年才会发放,那么建议您就这种情况和您的主管税务机关沟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