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收到社保退差额,如金额未超过免征额,通常无需申报个税。具体规定可能随地区政策变化,请查证最新法规。

小规模物业公司给临时工买社保,员工个人缴费部分都是由公司承担,也就是不扣员工社保费,假设某人这个月张某实发工资4000元,个人社保部分是200元,但是他实际到手工资也是4000元,因为个人社保部分公司替他承担了,申报个税的时候收入是按照4000元去申报,还是按照4000+200=4200元去申报呢? 还有老师每一项的工资和社保计提和支付会计分录怎么写? 之前分录是这么写的, 计提工资 借:营业费用-工资4000 贷:应付工资_计提4000 支付工资 借:应付工资_临时工4000 贷:现金4000 申报个人所得税是按照4000元申报的 给员工上的社保分录是 借:管理费用_社保1600 贷:银行存款1600
老师 您好 北京公司的一位研发人员由于北京公司已没有研发业务并准备破产清算 这位研发人员被调到了北京公司的湖南子公司做研发业务 在8月已到湖南子公司任职 以后应该也不会调回来了 但是这个员工的意思是 我马上退休了 让我重新在湖南子公司当地上社保 不合适 就还想让北京公司帮忙上一下社保 等他退休就不用上了 然后和北京公司也没有关系了 这样的话 可以在湖南子公司发放工资及代扣代缴个税后的实发工资扣除社保个人部分代北京公司收取 然后在北京公司上社保 可以这样操作么 谢谢
老师,您好。请问小微企业只有两名员工。每个月10号公司会先申报并支付公积金费用:10号支付公积金: 借; 管理费用-职工住房公积金:借:其他应收款-职工住房公积金;贷:银行存款。 因为资金紧张,社保费公司暂时没有支付,还在欠着。计提社保费:管理费用-社保费(单位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单位部分); 月底计提工资时:计提:借-管理费用-职工薪酬;贷:其他应收款-社保费(个人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等到发工资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贷:其他应收款-公积金(个人部分);贷:银行存款;请问这样记录对吗?还是月底计提公资时就要把公积金个人部分一起记录? 感谢您的解答!
计提6月企业部分工会经费 借销售费用工会费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会费200 收到总部用于支付工会费 借银行存款250 贷其他应付款总部250 7月的时候支付给总部6月产生的工会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费200 其他应收款员工50 贷其他应付款总部250 请问这样写分录对吗?因为是先需要让总部转给本分公司工会费钱 本公司分公司账户是没钱的 本公司也就是分公司还得收员工个人缴纳部分的50 在一块把企业和个人缴纳部分转给总部250 请问会计分录和金额怎么写才标准才对?我上面写的对吗?老师
老师,您好!收到社保局上半年因为基数调整退回到公司基本户上的社保费(包含公司承担部分和个人承担部分),请问一下这笔多缴退回的钱该怎么做账务处理啊?
旅客运输服务,高铁,飞机这些为什么要自动填入? 电脑这边是带不出来的吗?
老师首笔退税是不是哪票单证齐全退哪票呀。,
老师,管理费用可以后面可以跟水电费和物业费一起吗?
房地产中介开票现代服务*服务费需要缴纳印花税吗?没有税种认定
朴老师朴老师 简单说,就是工资算的是 “订单做完时的人工”,入库算的是 “哪个月进仓库的数量”,两者时间不一样,不能硬凑。 你就记住两步: 机台工资:做了多少件 × 每件工价(比如做 1000 件,每件 3 元,工资就是 3000 元)。 裁剪、质检工资:把他们当月总工资,按 “这个订单做了多少件 ÷ 当月所有订单总件数” 来分摊(比如裁剪质检月工资 9000 元,当月总共做了 5000 件,你这个订单做了 1000 件,就分摊 1800 元)。
公司要建套内账,都需要提前准备好哪些数据,公司以前都是表格,现在上软件呢
老师,我们公司开具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一年估计要开600万,但是我们是每月底付款供应商,50来万左右,然后,我每次开具承兑,应该只需要冻结哟开具汇票的金额是吗,还是要一次性冻结我600万啊?
合伙企业,收回长期股权投资,并产生投资收益,现投资收益留存公司账户,股东退还原投资金额,问题一:是否需要需要申报印花税-资金账薄,需要的话是只需申报收回的投资金额,还是收回的投资金额和退回的投资款都要申报?问题二投资人未分红是否个税系统中仍可以做0申报,不分配投资收益有问题吗?
老师,请问一个问题,今天我是我面试一个火锅店,规模很大,这个老板有3家个体店已经营业 1年,这个月准备再开两家店!有火锅店,中餐店,都属于大型餐饮店,目前是核定征收,但是准备后期5家店统一由一个餐饮公司管理(待考虑)!面试说的现在是让我做5家店的内账,有明细的进销存系统,主要是统计数据,做好每家店的亏赢成本利润数据!请问这种工作我也套注意什么问题!
老师,税法关于固定资产是怎么规定的?小于等于5千元入费用?大于5000元入固定资产?
在哪里可以查啊?
您可以登录国家税务总局官网,或者关注当地税务局公众号查询最新的税收政策和规定。这些渠道通常会发布最新的税务信息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