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2018年初购入那天

甲公司于 2014 年 12 月建造完工的房屋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对外出租,甲公司按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该房屋的原价为 5000 万元,预计净残值为 0,采用直线法按照20 年计提折旧。2019 年 1 月 1 日,因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已满足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条件,甲公司决定改按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2014 年年末公允价值为 5000 万元、2015 年末公允价值为 5200 万,2016 年末该房屋的公允价值为 5500 万元、2017 年末公允价值为 5800 万元、2018 年末公允价值为 6000 万元。该公司按净利润的 10%提取盈余公积,所得税税率为 25%,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净残值为 0,折旧年限 10 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要求:编制甲公司 2019 年 1 月 1 日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分录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2018年初购入,2019年初开始更新改造,2019年末完工,2021年初转为公允模式,那我会计政策变更是要追溯到2019年末完工那天,还是追溯到2018年初购入那天?
不悔老师麻烦回答下,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2018年初购入,2019年初开始更新改造,2019年末完工,2021年初转为公允模式,那我会计政策变更是要追溯到2019年末完工那天,还是追溯到2018年初购入那天?
不悔老师麻烦回答下,我问题编辑了下,之前可能有点混乱 18年1月,固定资产(16年1月购入,使用寿命20年)账面价值为: 固定资产 100 累计折旧 10 18年1月 转换为 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为120 借 投房 100 贷 投房累折 10 借 累折 10 贷 固定资产 100 18年投房折旧(假设使用寿命为20年) 借 其他业务成本 5 贷 投房累折 5 19年1月 转换为公允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说是会计政策变更)公允价值为130: 借 投房-成本 130(按照成本投房转公允投房那天的公允价值) 贷 投房 100 借 投房累折 10+5 贷 利润分配 40.5 贷 盈余 4.5 【可是我觉得19年1月那天这样做才符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借 投房-成本 120(是当初固资转投房时的公允价值) 贷 投房 100 借 投房累折 10 贷 其综 30 借 投房累折 5 贷 利润分配 4.5 贷 盈余 0.5 借 投房-公允 130-120=10 贷 利润分配 9 贷 盈余 1
增值税税率为13%,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公司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2016年12月,蓝天公司与H公司签订协议,拟将本单位的临街旧办公大楼经营租赁给H公司,租赁开始日为2016年12月31日,租期5年。该办公大楼的账面原价为8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40年,净残值为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截至2016年l2月31日,该固定资产已累计计提折旧l00万元。蓝天公司每年收取租金50万元。 该公司决定自2019年起,对该经营租赁资产由成本模式计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已知2017年末、2018年末该办公大楼的公允价值分别为760万元和880万元。假设按税法规定,该投资性房地产按成本模式计量产生的损益应交纳所得税。 要求: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并作出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账务处理。
老师,请问公司申报工资薪金个税1-9月在别的电脑上面申报,10月(现在)申报提示×××上一属期按照6万扣除累计减除费用,请继续保持或从1月属期开始更正。怎样更正操作处理?
老师请问一下,简易计税,及缴税会计分录。
建筑业挂靠工程,挂靠方是不是只需要用表格做账就行了,因为所有的业务都是以被挂靠方的单位名称来进行的!
公司美金支付15175 汇率7.88,换转成人民币107439 可对方开票的金额是107560.4 少支付金额应该是如何做会计分录?
老师,我刚冲红发票了,冲红日期是今天,那我直接去第二季度更正增值税申报变咯,发票6月多开了一次,免税的。。现在我要做股权变更,税局不通过,所以上次第三季度申报表与财报数不一样,我上次为了报税,改一致
老师,有工资薪金个税计算器不?个税怎么计算?
工商年报忘了做,解除非正常要什么材料,走什么流程
@董孝彬老师,别的老师别回答
我是小规模,社保局给打电话让给员工交社保,可算上法人才4个人,都是家里人,一年只有两个月有业务,怎么处理
请问老师,我们公司给法人月工资21500元,有没有什么最优方案,能少缴纳点个人所得税?
老师,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为什么答案它看起来好像是追溯到完工那天的?
会计政策变更有两种调整办法,一是追溯调整法,一是未来适用法。追溯调整法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