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可以按照差额的来做。
目的:练习进料加工的作价加工方式的核算。资料:杭州利达外贸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对外贸交易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该公司2018年12月以进料加工复出口的贸易方式从美国进口料件20000美元,海关减免进口环节的关税和增值税,关税税率20%,增值税税率16%,该批材料当日入库。另外,从国内购进材料30000元(不含税价),材料已入库,款项已付。该外贸企采用作价加工方式,将上述全部材料平价拨给市内的精艺加工厂,加工完成后收回玩具成品不含税价180000元,待货物出口后利达外贸公司再向精艺加工厂支付差额。该批玩具全部出口,出口发票注明价格30000美元。假定所有外汇业务发生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6.85元人民币,玩具征税率16%,退税率15%,国内材料退税率10%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相关会计分录,并计算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应退税额。(我和书上问题对了一下,没有错误,确实有两个退税率:一个是退税率15%。一个人国内材料退税率10%)
老师好,我们是建筑施工企业,有材料已经做了出入库,并且确认了收入成本。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材料价格下调,我们跟材料供应商协商一致,将已经出入库的材料也进行价格调整,对方开具红票。请问这部分材料我们是整体做退库,还是按差价做退库呀?
请教一下老师们,我们做装饰装修业的,项目上采购的材料一般是供应商可能一次性按合同的数量金额全部开了发票给我们财务部了,项目上的会计录入进销存时按照供应商的送货单录的,我是做内账总账的,也要求我按照材料科目设置为数量金额式入账,我是拿发票复印件入账时我想先入“在途物资”这个科目,再按照项目会计核对录入合适的入库单入账时转到“原材料”,进销存里是可以备注发票号的,但项目会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会写个情况说明给财务经理,五一后经理去出差到项目上会给说我的做账要求,我想问一下老师们我这个处理能行吗?有无更好的高效的办法呢?
老师你好,是这样的,我们是一家建筑工程公司,1月份有个水电智能安装的项目开了票,以前我们结转成本都是按开票,看合同造价和完工进度百分比确定成本,但是现在这个项目有分包出去的,而且合同有的还没敲定,这个现在结转成本怎么做呢,可以先按已经支出的实际材料人工先结转成本吗?我们目前开票只开了三百万,结转成本劳务分包这块的也要记入进去吗?还是说可以暂时不计入,具体的会计分录怎么做麻烦老师指导下
老师我公司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客户应付我公司装修款10万,但是由于蜜雪冰城总部补贴加盟商门头装修2万,实付我方装修公司8万装修款 我司负责装修,门头装修所用材料和人工费由我司先垫付,等验收合格后,总部把补贴的2万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然我司垫付的材料款再由材料供应商转给我们,那么前期我司支付的材料款供应商也把对应的材料发票开给了我们,难道我们收到供应商转给我们的材料补贴款后,我司再把发票开给供应商吗? 我疑惑的点是:相当于退票给了材料供应商了,总觉得这样不对,毕竟材料已经用于门店装修了,我方再开给供应商的材料票不合规呀因为对应的发票没有了材料入库呀!麻烦老师帮忙分析一下
老师,领料单和出库单要经过会计签字吗
就是说上一属期是按6万扣除,请这一属期还是,要不继续保持,要不就更改之前报表,而且样这个员工就算不了税,不晓得为啥拍不了照,不晓得是不是我手机的问题
老师。这个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看公司员工人数来交的吗?
六税两费不是减半吗?为什么注会题库里的答案都没有减半?六税两费都是什么
老师,工会经费现在一定要如实交吗,可以只交一部分吗?
老师,请问一下我今天报个税有个员工是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弄
老师,因为医务的原因造成这个月的劳务数据就是医助的劳务数据,没有提供财务,如果下个月一起报的话,那么只减一个800,正常情况下,这个月应该减个800,然后下个月再减个800那个税金不一样,如何解决?
@董孝彬老师,还是按这样:1.先区分是否连续加工:连续加工的,消费税一律挂 应交税费 - 应交消费税 (待抵扣);直接出售的,进入第二步判断。 2.对直接出售的,再看售价与受托方计税价:售价小于等于计税价的,消费税计入成本;售价大于等于计税价的,原代收消费税仍计入成本,同时按差额补缴消费税(计入税金及附加)。 3.两者是 先看用途,再看售价 的递进关系,需同时考虑,而非独立判断。连续加工不涉及售价对比,直接出售则必须结合售价与计税价的关系处理。
老师汇算清缴缴纳的所得税怎么做分录?金额有10多万缴纳了。
2024年供应商,应给我开3万的票,没开,我暂估入账的 2025年5月31日都没开给我, 我汇算清缴,调增了 到现在一直没开 我这调增了。需要做账务处理吗 2024年记账,借,主营业务成本-租赁费3万,贷应付账款3万 需要做账务处理分录吗?
因为设备材料商要求之前的发票全部开红票,按调整后的价格开新的发票,如果按差价进行账务处理,怎么做会计分录?
借银行房款,借助于主营业务成本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