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录需要红冲的发票号码,确定红冲原因。 2.做红冲会计分录,将原有凭证冲减原销项,然后开具正确的发票重新入账
请问老师:20年12月我们给对方公司开了600万的专票,收回400万的款,余200万未收回,21年9月我们公司把公司名称,法人股东都变更了,但实际经营人还是我们老板,现在对方要付那200万给我们,让我们把之前已经开过的200万专票冲红重新开票给他们再付款,说是付款和票据保持一致,如果冲红200万专票会不会有风险呀……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做比较合适呢?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呀?
老师,我们公司在2015年向A公司购买了400万的零件,零件当时已经全部送到,我们给付款100,对方开票开了300万,但这笔债务一直未付,今年经双方协商,除我公司已使用了其中130万的零件外,我公司其他剩余270万的零件全部退还给A公司,抵消欠A债务300万的债务。 这笔业务之后发票多开了170万之后对方也并未联系我方开具红字发票,当时增值税税率为17%,已抵扣。 请问关于这边业务我该怎么做账?
老师,我们公司在2015年向A公司购买了400万的零件,零件当时已经全部送到,我们给付款100,对方开票开了300万,但这笔债务一直未付,今年经双方协商,除我公司已使用了其中130万的零件外,我公司其他剩余270万的零件全部退还给A公司,抵消欠A债务300万的债务。 这笔业务之后发票多开了170万之后对方也并未联系我方开具红字发票,当时增值税税率为17%,已抵扣。 请问关于这边业务我该怎么做账?
老师,如果交易双方都是服务行业一般纳税人,3月对方开给我们300万含税专票并且款已付,10月红冲300万我们怎么做账?
老师,购销双方都是服务类的一般纳税人,3月对方开给我们300万含税销售额的进项发票,1.借:成本,进项 贷:应付 300万 借:应付300万,贷:银行300万;10月对方开具红字发票300万,我们做账怎么做?请写详细点
第四个选项为啥是营业外支出
问题1:开发成本需归集至“开发成本”科目,包括人力、材料及研发费用等。软件完成验收后,可转为“无形资产--嵌入式软件”,后续维护费用计入“累计摊销”。(这里的累计摊销是:借:管理费-维护费;贷:累计摊销吗?) 问题2:软件作为无形资产需按受益期限摊销,通常采用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若涉及硬件捆绑销售,需将软件价值按比例分摊至硬件成本。(无形资产怎么要分摊到硬件成本?)
现在国家颁布的新的社保规定,针对新的这一规定解读的课程在哪里?
工资7500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扣除得…怎么计算
接收档案服务管理的协议,我单位是甲方,打款的单位是乙方的主管单位是乙方的主管单位,又100%控股,由于乙方没有钱付款又准备注销所以由主管单位打款,合同落款处分别有乙方和主管单位的公章,我单位给打款单位开票算虚开吗?让对方提供了情况说明。
请问个体户怎么申报员工的工资?
归集研发费用,应该用成本类科目研发支出归集,月末转到管理费用-研究费用,还是直接在管理费用-研究费用科目下归集,还是两种都可以?
老师,我们承接了政府招标的病死树清理项目,我们给他们开具6%发票,但是这个我们不自己干,是又分包给另外一个供应商干,请问我们和供应商之间应该签订什么合同,是劳务分包合同么?在财务方面需要明确注意什么事项?因为业务让判断下签订什么类型的合同?
请问一张蓝票已开部分退货红冲的发票,还能在再次对这张蓝票开冲红红票的时候,在红字信息表上冲红原因那里勾选“开票有误吗”
小规模纳税企业申请核定征收,是怎么交税?怎么做账?
你把红冲的分录发我要写数据的
之前分录咋做的呢
1.借:成本,进项,贷应付300 2借:应付300,贷:银行300 现在红冲怎么做?!
借成本负数 贷应付账款负数300 贷进项转出正数 借应付负数 借银行300
那应付帐款的负数不就相当于应付的借方吗?然后没有借:应付负数和借银行300的
后来对方开给我们含税170万的发票,可今天只收到129万的款
同学你好理解错了呀 应付账款负数借方是贷方应付账款呀
你什么意思啊。我根本听不懂
借成本负数 贷应付账款负数300 贷进项转出正数 借应付负数 借银行300 这个分录看不懂吗 最简单直白的分录
你哪里解释清楚了!我就问你,应付的负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预付@!!!
在你这个业务里他不是呀 你又不是要做资产负债表你考虑这么多没意义呀 咱们就针对你的业务来做分录呀 如果你这样理解那就直接相反分录 不做负数就可以了 借银行300 贷应付账款
你这个老师怎么做的,根本就不懂业务的
我给你这样做分录的目的是为了你的科目明细表不那么乱呀 数据不那么多 这种负数直接就借方正数冲减了 你看明细表的时候就没有了呀 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还这样质疑我
我不懂业务我做十几年会计咋做的呢
我也做了十几年的会计,中级会计师实务考了78分,可你的答案让我匪夷所思
遇见这种问题我都是给学员做这种的分录 ,没有说我不懂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