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学员,具体哪里不清楚的
8.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7年至2018年发生如下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经济业务: (1)2017年1月1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某公司债券,该笔债券于2016年7月1日发行,面值为1 000万元。乙公司将该债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共支付价款1 000万元(其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25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0.3万元,发票已通过税务机关认证。 (2)2017年1月15日,收到该债券2016年的利息25万元。2017年6月30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80万元。 (3)201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010万元;确认该笔债券2017年度的利息收入50万元。 (4)2018年1月15日,收到该债券2017年的利息。2018年3月31日,乙公司将该债券以1 020万元价格售出,转让该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2.5万元,款项已收到。
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7年至2018年发生如下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经济业务: (1)2017年1月1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某公司债券,该笔债券于2016年7月1日发行,面值为1 000万元。乙公司将该债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共支付价款1 000万元(其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25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0.3万元,发票已通过税务机关认证。 (2)2017年1月15日,收到该债券2016年的利息25万元。 (3)2017年6月30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80万元。 (4)201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010万元;确认该笔债券2017年度的利息收入50万元。 (4)2018年1月15日,收到该债券2017年的利息。 (5)2018年3月31日,乙公司将该债券以1 020万元价格售出,转让该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2.5万元,款项已收到。
三.会计分录题 1.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7年至2018年发生如下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经济业 务: (1)2017年1月1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某公司债券,该笔债券于2016年7月1日 发行,面值为1000万元。乙公司将该债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共支付价款1000万 元(其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25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取得 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0.3万元,发票已通过税务机关认证。 (2)2017年1月15日,收到该债券2016年的利息25万元。2017年6月30日,该债券 的公允价值为980万元。 (3)201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010万元;确认该笔债券2017年度的利 息收入50万元。 (4)2018年1月15日,收到该债券2017年的利息。2018年3月31日,乙公司将该债券 以1020万元价格售出,转让该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2.5万元,款项已收到。
甲企业2019年1月1日购入面值为200万元,年利率为4%的A债券;取得时支付价款208万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发放的利息8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万元,甲企业将该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019年2月5日,收到购买时价款中所含的利息8万元,2019年12月31日,A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12万元。 2020年2月5日,收到A债券2019年度的利息8万元; 2020年4月20日,甲企业出售A债券售价为215万元。怎么做分录
甲公司2020年1月1日购入面值为200万元,年利率为4%的A债券:取得时支付价款208万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发放的利息8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万元,甲公司将该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20年1月5日,收到购买时价款中所含的利息8万元,2020年12月31日,A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12万元,2021年1月5日收到A债券2020年度的利息8万元:2021年4月20日,甲公司出售A债券,售价为216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万元,计算应刻增值税0.45万元。甲公司出售A债券时应确认】投资收益的金额为
你好老师,这个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余额,怎么对冲掉呢
老板嫌未分配利润太多,怎么做能在不少交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减少未分配利润
老师,发票到货没到怎么入账?
老师可以给我讲解下这个第四题吗?
用来勾选出口退税的,不小心勾成进项抵扣了,次月才发现怎么办
老师麻烦咨询一下小规模纳税人出口了开的是商业形式发票会计需要做收入吗
企业盈利能力上升时,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也会随之上升,进而会导致企业借款资本成本上升。这道选择题为什么错误
今天刚考了会计和经济法,也报了9月份中级三科,剩下这点时间怎么备考效率最快
夫妻双方房屋变更,交不交不交个税
老师,晚上好,请问算成本时,单件产品的人工工工资是按做这件产品的人的工资算,还是按总工资除以总时间,算出单位时间工资,再乘以对应这件产品的时间